
刘家华:倾城之惑
开始时间:2012/5/5 16:00:00
结束时间:2012/6/5 8:00: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B03 盛世天空美术馆
如果说,刘家华出生于另一个时代,他的艺术可能会是另一种风格的呈现,他能勾勒出西方古典绘画如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中细到极致的乡村背景描绘,也能挥洒出中国古代细劲有力的高古游丝描。也许,他也能成为一位很成功的哲学家,言谈细腻,话语中蕴含着对社会的思考。事实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他付诸了一个艺术家的应有的责任和努力,与技巧有关,与想法有关,也与社会有关。在接受了传统文化和学院派的教育与熏陶后,刘家华开始思考用艺术来做一些实质而有意义的事情,偏爱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刘家华,也因为某些灵感和巧合,面对越来越多在新时代都市化进程中的投机者打着“修旧如旧”口号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进行大肆破坏时,他希冀通过艺术绘画的方式进行一种无声的抗议。毋庸置疑,在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传统建筑的历史意义会使得整个都市陷入空洞,就犹如躯壳丧失了灵魂和理智。刘家华的作品普遍流露出浓厚的中国情结,他悉心地选用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楼局部或雄伟的整体来传达他的视觉感受,譬如那些被红绳所缠绕的古楼,或者那些象征过中国皇权的宫殿式建筑。如果说当代艺术中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亲密如间,艺术家的诉求和社会诉求一直在不断地重叠。艺术不再满足我们朴素的绘画期待,而我们也不会再去讨论某幅画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发现了艺术家的窘迫,艺术家从最初想要某些华丽的文字来命名作品时,最终却不得不诉求于数字这一最为抽象和简单的表达,原因也很简单,艺术家最终想要达到的高度并非画面本身,而是画面之后的社会情结。我曾一度很怀疑那些没有反讽意味的诗歌或者乐章能够给这个时代带来任何的进步,因为缺失激励和动力,语言的匮乏、辞藻的空洞,使得它们呈现出一种无病呻吟的特征。绘画中的反讽意味是视觉图像带来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力,刘家华的作品中常会出现残垣断壁中生长着一棵葱绿的大树,也有很多的拆迁工人会在天空之城上坠落,这些并非随意点缀,而是艺术家有意通过这种荒诞而戏谑的图示来传达他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态度。“倾城之惑”的意义在于对都市化进程中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希冀重拾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记忆的珍重。当现代进程遗忘这些历史残痕,当都市的概念成为横扫一切文化遗产的借口时,事实上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颓败,一种对历史与文明赤裸裸的背叛。
本文转载自http://yipai.biz/activities
Popular Articles
- 4812 展讯-刘家华:倾城之惑
- 5555 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
- 4633 第二届架上连环画•插图邀请展在京开幕
- 5350 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征稿通知
- 5231 画库日志第一篇
- 4439 油画风景与中国精神 杨飞云
- 4790 海上墨林:人物画的复兴
- 4056 行在路上
- 4376 足下之行
- 4271 2012上海春季艺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