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斯坦·特鲁瓦永《清晨去劳作的牛》(编号:RF 127) 康斯坦·特鲁瓦永是画家朱尔·迪普雷的朋友,于1848年的沙龙荣获一等奖章;一年之后,他受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第二帝国向他订购了《清晨去劳作的牛》(编号:RF 127),从此特鲁瓦永名声大振。这幅巨作是为1855年巴黎世博会所作的。画中的动物和放牛人正朝着我们走来,被画家特意强调的光影效果定格为不朽的形象。特鲁瓦永将动物呼出的温热气息和秋日上午的氤氲空气结合在一起。帝国的意志非但没有与这曲对乡野田园中辛勤劳作的颂歌相悖,反而促使艺术家更自如地阐释农民和大地母亲之间健康积极的紧密联系。

卡米耶·柯罗《清晨的看牛人》(编号:RF 1792) 在1830-1840年期间,法国新一代风景画家使风景画这一类型获得了新生,他们突出画作中的写实主义,赋予它们突出的地域特色,去除了画中任何与自然本身无关的主题。在这些画家中的有些人身上,古典主义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辨,柯罗就是一例。和另一幅散发出忧郁气息的作品《傍晚》一样,《清晨的看牛人》勾起了我们对克洛德·洛兰的田园画杰作的回忆。光线将枝叶渲染得朦朦胧胧,景色的过渡十分柔和,从土地的皱褶里浮现出两头母牛,后面跟着一个女人。这类画作都是为一个女性朋友所作,所以和沙龙展览的作品不同,无需完成最终的几步处理。

居斯塔夫·库尔贝,《鳟

鱼》 对于库尔贝来说,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是通过自画像来完成的。他的自画像强调的是他亚述人般的俊美脸庞、运动员般光芒四射的力量和新颖的绘画语言。在他创作生涯的初期,他不无自得地偏好将自己表现为受到生活或爱情重创的年轻人形象;在他艺术创作的后期,他将自己等同于一个记恨巴黎公社的社会中受害者的角色,他这样做具备充分的理由。《鳟鱼》表现一条鱼被抓获后濒临断气的情景,可以诠释为作者在1873年的一幅政治自画像。四年之后,画家也在流放地瑞士溘然长逝。他身后名声大振,在自然主义画家中受到热烈追捧。米勒《牧羊女和她的羊群》 米勒的这幅著名作品在1864年的官方沙龙上广受好评,被选中在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米勒回归小牧羊女的主题,画中人物兼具童年的纯真和少年的懵懂,焕发出诗意和近似于神秘的静谧气息,让人联想起米勒《晚祷》的氛围。少女衣着简朴,专心于编织,凸显于一片单调的平原背景之上,在金色光线衬托下的牲畜毛发栩栩如生。米勒再次成功地把田园之梦和他所处时代盛行的写实主义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继展出《簸谷人》让米勒一举成名之后10年,他的《拾穗者》又一次大获成功,堪称表现无产阶级农民题材的巅峰之作。这幅画的构图将近景中的三个农妇和远景中的农民形成微妙的对比,这三个农妇不得不在收割后留下来的碎屑中寻找麦穗,而在背景中的农民身旁却堆起高高的谷垛,象征着后者获得丰收。三个农妇弯腰驼背的姿势强调了她们的辛劳,而暮色渐近,她们只能趁着最后一丝光线捡拾麦穗,也说明了她们面临的困苦处境。这三个被农活压弯了腰的形象既解构了捡拾这一动作,又让人联想起三位一体,赋予她们历史画作中圣家族般的威严和庄重。

让-弗朗索瓦·米勒《簸谷人》 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诺曼底人,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户。他和最早为他作传的作家笔下洋洋自得描述的不同,并非有点“野路子”的自学成才之士。他跟随瑟堡的一个画家接受了初步艺术训练之后,去闯荡巴黎。184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一些以对18世纪的回忆为背景的裸体人像和田园画,并籍此打入了市场。在1847年左右,他的风格完成了从有趣随兴到田园牧歌的转变。《簸谷人》在1848年的沙龙大获成功,打消了他的疑虑,那次画展中初生的共和国取消了所有的评委。后来在奥赛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更稳固了他受欢迎的地位。米勒的作品观察细致入微,富有张力,颇有米开朗基罗的遗风——这也是让他一举成名的原因。

罗萨·博纳尔《纳韦尔的犁耕》 这幅画中的光线明亮、卓越非凡,农民们在这初秋的阳光下用犁翻开土地,让它在冬天来临前透气。沙罗勒-纳韦尔出产的牛膘肥体壮、精力旺盛,这一特点通过一个大胆的视角跃然纸上,预示着电影时代的开端。《纳韦尔的犁耕》是受刚刚诞生的第二共和国所托订制的,这幅画是动物题材的巅峰之作,它颂扬法国土地的慷慨和丰饶。所以,这幅画的成功也呼应了一条重要的政治信息,即向普通农民的辛勤劳作致敬。这幅高质量的杰作充分说明了罗萨·博纳尔在法国和美国都广受好评的原因。

朱尔·布勒东《拾穗的女人》 布勒东用一幅无名农妇的站立肖像向二十年前米勒描绘类似乡野情景的伟大画作致敬。虽然如此,他却赋予乡野中的社会关系以截然相反的阐释。布勒东画中的强壮农妇精力旺盛,气魄非凡,与米勒《拾穗者》中疲惫不堪的身躯所显露出的脆弱和痛苦形成了对比。米勒作品中的拾穗农妇只能满足于捡拾收割结束后遗留下来的残余麦穗,而布勒东画里的农妇却扛起了粗壮的麦穗,显然喻示着她得到了好收成。从农妇脸上坚毅的表情和她强有力的举止看来,这幅画预示着十月革命之后在苏联逐渐兴起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风潮。

阿尔弗雷德·罗尔《农妇曼达·拉美特利》 自然主义画派向来以改革所有绘画类型为己任,这幅不朽巨作就代表了成果之一。画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妇正在从事每天惯常的劳作,罗尔明确注明了她的姓名,采用了原本他的前辈们专用于贵族肖像的画幅和绘画类型,不仅仅为了颂扬她——他将曼达·拉美特利、一头母牛与那些争相向他订制肖像画的上流社会客人一视同仁。他的笔触精准,可以与摄影技术相匹敌。艺术家是在诺曼底海边度假时偶遇画中农妇的。这幅画在1888年法国艺术家协会沙龙展出后大获成功,给农妇带来了反常的盛名。她的形象虽然家喻户晓,却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干草》 巴斯蒂安-勒帕热从前辈米勒和库尔贝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于1878年的沙龙中凭借《干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终于一举成名。他的绘画风格被公认为更为现代,取印象派和摄影技术之所长。艺术家开创了自然主义运动的先河,该运动是写实主义画派展现社会现实的新阶段。所以,画中农妇的脸上流露出在田间劳作数小时后筋疲力尽的疲倦神态,尤为扣人心弦。画家大胆的视角更让人感到人物仿佛被关在田野中,这片土地既是他们的生活之源,也是他们的痛苦之源。

莱昂·莱尔米特《收割者的酬劳》 莱尔米特来自巴黎北方的农村,他堪称那些出身寒微,凭借天赋一步一步攀上成名阶梯的艺术家的典范。他直到20岁才离开家乡来到巴黎,所以对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画作中多见农村场景。《收割者的酬劳》在画家的家乡完成,大获成功,画家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收割者的画家”:画中真实再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农民辛劳工作的同情。与此同时,新诞生的共和国大加褒奖它的人民诚实勤劳、土地丰饶公正,而农民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画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政治诉求上,而是充分发挥了绘画才干,创造出了扣人心弦的逼真效果,比如近景中的长柄镰刀几乎可以与摄影作品媲美。